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福鼎史话15:新月峰旁,摩尼石宫

2023-06-07 03:32:56 3

摘要:说完道教和佛教,必须说说摩尼教,因为在太姥山,摩尼教是无法回避的话题。摩尼教,又称作牟尼教,源自古代波斯祆教,为西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故名。其教义的核心,是说在世界的一开始,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光明占据北、东、西三方,黑暗...

说完道教和佛教,必须说说摩尼教,因为在太姥山,摩尼教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摩尼教,又称作牟尼教,源自古代波斯祆教,为西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故名。其教义的核心,是说在世界的一开始,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光明占据北、东、西三方,黑暗占据南方,而最终光明必将战胜黑暗,建立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洁净的统一王国。摩尼教于唐长寿二年(694年)传入中国,杂糅了拜火教、基督教和佛教元素。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时,摩尼教亦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间信仰。大约在宋代改称明教,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明教因相信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来临,故敢于造反,屡有反政府之举,故也常被农民起义利用为组织工具。自北宋末年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皆曾发生明教造反之事。其后明教又与弥勒教、白莲社相结合,而演变成明代末年之白莲教。

说在太姥山无法回避摩尼教,是因为山上有一座摩尼宫。这座摩尼宫坐落于摩霄庵(白云寺)右侧,为一方广丈余的石室。据说室中曾供有一尊古佛,古佛风格质朴,色相庄严,全称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现存关于摩尼宫的最早记载应是唐代林嵩写于乾符六年(879年)的《太姥山记》:“潭之西曰曝龙石,峰上有白云寺,又上曰摩尼宫。”此处所记,关于摩尼宫的名称和位置均可确认无疑,其时离“会昌灭佛”已有34年时间。明代傅汝舟(侯官人)有《摩尼宫》诗,头两句云:

太姥上升日,乃在摩尼宫。

神光夜式来,草木尽摇红。

与傅同时之诗人陈五昌(福清人)亦有同题诗曰:

珠宫一望渺茫茫,阊阖风生卷大荒。

绝顶平临金相谷,中天时放玉毫光。

坐当清净慈航稳,身出虚空法海长。

为与白云山寺近,斋钟初罢便焚香。

二诗所描写的地点、景象,以及所抒发的情韵,均与摩尼教(明教)所倡导的教义契合,而且体现与道教、佛教“杂糅”,具备明代摩尼教的特色元素。

摩尼宫 白荣敏 摄

所以地方文史专家周瑞光老师认为,太姥山的摩尼宫似在中唐时肇建,而兴盛于宋元之际。他这样分析此处存在摩尼宫的“合理性”:“太姥山面朝东海,摩霄峰旁有新月峰,五鼓可望扶桑初度,夜间又可观月儿初上,日月经天,光明普照,恰与明教徒众信念相符,故依此峰选建摩尼宫,供奉光明之神是十分适宜的。”[1] 这个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

太姥山摩尼宫的存在,联系周围南起泉州,北至温州的遗迹和文物发现,我们认为,唐宋时期的闽浙沿海地区,摩尼教有一定势力,地下活动频繁。明何乔远之《闽书·方域志》云:

会昌中汰僧,明教在汰教中,有呼禄法师(摩尼教对僧侣称呼)者,来入福唐(今福 清),授侣三山(今福州),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

说明那时的摩尼教是以福州地区为中心,向闽南传播。我们认为也同时向闽东方向传播,所以距“会昌灭佛”的34年后,太姥山还有摩尼宫的存在,就是明证。

2009年,霞浦上万村的摩尼教遗址与文物被发现后,专家们进一步梳理了晚唐以来入闽摩尼教的传播路线,认为当以福州地区为中心,顺沿着滨海区域,向南北两翼地区传播和扩散,从而形成了环闽浙滨海地区的明教“信仰扇”。一是经莆田南下进入泉州地区,诸如莆田涵江发现的元代明教十六字石刻,晋江草庵元代的明教十六字石刻等文物史迹;二是经闽东北上进入浙东的路线。南宋时庄季裕《鸡肋篇》卷上说,事魔食菜的明教徒愈来愈多,“云自福建流至温州,遂及二浙”,也明确告诉我们摩尼教在闽浙沿海的传播路线,是先福建而后才到了浙江的。

沐 陈兴华 摄

那么,介于闽浙之间,又与霞浦上万村近在咫尺的太姥山,理所当然亦是摩尼教徒们的重要活动场所。所以周瑞光也认为,太姥山介于闽浙之间,既然山上有摩尼宫,则当有过明教组织的活动。宋、元及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闽东福宁州(旧名长溪县)畲、汉民族的起义反抗频繁,且影响及浙南地区,例如明中叶邓茂七起义,明末清初郑成功、刘中藻“反清复明运动”等,都以太姥山为中转。由此推测,庄季裕所云“自福建流至温州,遂及二浙”的明教组织活动,当以太姥山区信徒们为传播的媒介。[2]

周瑞光先生早年曾经深入考察过闽浙边界古代移民情况,写有《以太姥山古赤岸为中枢之浙南地区移民考述》一文,发现温州历史上曾出现两次移民高潮,即唐末五代福建之乱和宋乾道二年(1166年)浙南水灾,致闽东地区民众大量涌入浙南,诸多移民势必保留和传播他们的信仰;再考现今浙南地区摩尼教遗址之村落居民,其先祖籍贯绝大部分皆为闽东太姥山麓一带,此更为唐宋时期摩尼教经由太姥山一带自闽转浙的有力佐证。

(标题书法:黄精群,配图美术:罗健)

  1. 周瑞光:《太姥山摩尼宫和摩尼教源流小考》,载《摩霄浪语》,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1999年。 ↑
  2. 同上。 ↑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