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宁德,古田。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建县。逾千年闽东山水间,时光流韵,古村依昔。一起来看看此处最美的7大古村落。1 富达村古田县富达畲族村历史悠久,迄今已逾1130年,是宁德市最早最大的畲族聚居地。号称“宁德十大最美乡村”。有着丰厚的...
福建宁德,古田。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建县。
逾千年闽东山水间,时光流韵,古村依昔。
一起来看看此处最美的7大古村落。
古田县富达畲族村历史悠久,迄今已逾1130年,是宁德市最早最大的畲族聚居地。
号称“宁德十大最美乡村”。有着丰厚的畲族文化积淀,保存着鲜活的畲族原生态文化,是我市境内乃至全省少有的能展现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及民间习俗的村落。
富达畲村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背刻“天书”的石牛、唐宋时期的古墓葬、两座清代石牌坊以及大量明清时期的木砖石雕刻等,畲民手中还保存着一定数量的古字画 以及传统的生活生产用具,特别是畲族祖图更有着神秘的魅力。
该村距美丽的古田翠屏湖10公里,离海内外公认的“妇女、儿童保护神、顺天圣母陈靖姑”的祖庙16公里,到著名风景区屏南县白水洋才50公里。
郑国后裔千年古村落,唐朝宰相举家迁徙到福建古田县平湖镇这个世外桃源的地方。
他们民风纯朴,完整的保留了中原文化和习俗。由于没有战乱,与世隔绝,他们讲的福州话还是完整的保留了唐朝语言,是唐音的活化石。外地人到了这地区,听当地人沟通的语言,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陌生的国度。这里还完整保留了庞大的明清建筑,是研究古老的明清建筑文化殿堂。
这里郑源村的古代商人,把福建的茶叶,他们盛产的红曲,黄酒等产品,用轮船从闽江驶入大海,从福州到上海销售到全国各地,并且用重金把江南标准明朝建筑盖在这里红曲米,俗称红曲。
前洋村,现保留六七十栋明、清、民国古民居整齐排列,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道、沟渠布局整齐合理,中无间杂;高墙深院,飞檐翘角,门窗雕刻十分精美,古韵浓厚,极具闽派建筑风格。古民居现在大都还住有村民,和先辈一样过着知足自乐的小日子。
建筑是历史的记忆。前洋村文化史前可溯至宋朝时期,村内的隆兴古寺建于宋代,当时华夏文化南渐,先人由赣入闽,祖先驻足于此丘陵盆地,创新业,筑根基,繁衍子孙,建设家园,魏、李、余相继入堂,全盛于明末清初,几百年的繁衍,始有今日规模。
长洋,作为第一批入选的中国传统村落,长洋村静静地掩藏在吉巷乡的一座深山里。
原名长杨村,村中有一条小溪从北至南穿村而过。小溪依山而流,山溪相环,绿水悠悠,一孔拱桥,架石通壁。山青水秀,幽静清凉。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古建筑风格等为一体,景色十分秀美。
村前屹立的炮楼,守卫着这座小村庄,走进幽深的炮楼,就如同走进了悠远的岁月,走近一段幽深的历史。
一个小小的山村,何以在漫漫的岁月间演绎出动人的传奇呢?这里的老人会告诉你:若想世泽长,耕田兴学堂。“雅论远移玉溪水,笔端题得春风诗。”这副清代状元徐立斋撰写的风雅楹联在徐姓宗祠中被代代相传。由于尊师重教,崇尚文化,长洋村的大小私塾一向很是兴盛。
一座原生态的180年以前的清代道光年间,康乾盛世后中国沿海东部闽东地区一个乡村富足生活的版本,这个原生态的宝地就位于古田县黄田镇西坑村。
走进西坑,或许您看不到故宫、天坛那般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没有徽州、皖南那么完整精致的古民居群,这里的建筑古朴无华、古香古色。然而,它的吸引恰恰就在于此,就在于那古朴后面所隐藏的古老绵长的民俗文化,在于那古色后面所包含的那些既原始又鲜活的历史伟力。
村子里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清代闽东古民居。村落房屋整体是以面南为中心成U字形布局,四周高坡上建有民居,中间是平坦的农田,这样家家户户开门就能见山,人在屋子往外看心旷神怡。
桃溪村古名美曰:七保,唐末立村,古宅名迹,错落有致;民风淳朴,礼义成风。
从高处俯瞰着桃溪村,整个村庄被低矮的雾气半笼罩着,遮掩着美景。这儿,你看不到市区高耸入云的建筑,偶尔有几处一整排住宅房产会映入你的眼帘,然后就是一些不高的各式宅房,还有典型的古建筑群;它们错落有致,布局独特,散落依偎着。据说,在桃花盛开的季节,这儿更是美得不可方物。
桃溪村面积不大,高楼不多,生活节奏不快。走进那片古建筑群,就如走进了一方精致的身心憩园。古建筑群占地面积400多亩,集中连片,且得以完好保存,桃溪村也是古田县古建筑群占地面积最大的村庄之一。不少古宅内部雕工精细、图案精美。
邹洋,首批省级传统村落之一,距大甲镇区约1.5公里,至今有880多年历史。
因崇尚孟子,邹国出孟子,因此取名邹陵,希望子孙后代像孟子一样知书达礼,后改为邹洋。村内古迹丰富,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一宫、二祠、三古屋、四排栋”为代表40多栋(座)元明清建筑。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山美水美自然赋予邹洋独有的人文气韵。阮氏宗祠、毓麟宫……一排排朴实无华的古民居、一块块光滑圆润的青石板,诉说着古老村落曾经的繁华。阮氏宗祠作为邹洋古民居代表,门口书写着“仍居玉邑斯文地,派衍宁阳风节家”的对联,由此可见先人对后人的期许和鞭策。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